好久不见!这段时间 AI 圈热闹非凡,各类大模型轮番登场,神仙打架令人眼花缭乱。与此同时,基于大模型的 AI 编程助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在我“失踪”没更新的大半年里,悄悄从运营转型,体验了一把产品经理的角色,顺带试用了不少 AI 工具。最近听说腾讯推出了一款全球首个支持「产设研一体化」的 AI 全栈工程师——CodeBuddy,我当然第一时间申请了内测资格。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款产品的真实使用体验。

01|AI 编程助手扎堆,CodeBuddy 有何不同?

过去一年多,AI 编程工具层出不穷:从 GitHub Copilot,到 Cursor、字节的 Trae、阿里的通义灵码,再到腾讯的 CodeBuddy,它们让编码效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。

不过说实话,作为非专业程序员,我的体验肯定没有工程师那么深入。但当我得知 CodeBuddy 已从插件形态升级为独立 IDE,并被官方定义为“打破产品、设计与研发壁垒的 AI 全栈高级工程师”时,还是被惊艳到了:这不仅是一个写代码的工具,它还能协助完成产品设计!

02|上手 CodeBuddy,产品设计一条龙

产品与研发之间的壁垒由来已久:产品写不清、研发看不懂、代码写不出,早已是老问题。理论上,只要产品经理能输出详尽的文档(需求说明、功能点、用户故事、流程图、原型图、UI 设计、交互方案、技术选型、开发计划等),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但对大多数新手产品来说,这堪称“噩梦”。

CodeBuddy 的出现,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。

我决定偷个懒,直接丢出一个需求测试一下它的能力:

1
我想做一个 AI 智能客服助手,请你帮我生成产品的需求文档

CodeBuddy 产品需求

✦ 当前我选择的是 Gemini-2.5-Pro 模型,CodeBuddy 支持多种大模型。

短短几秒,一个结构完整、条理清晰的 PRD 就生成了。更让我惊喜的是,它居然直接准备开始画原型图了!

03|原型图 + 高保真界面,CodeBuddy 继续上场

接着我又发出指令:

1
请你根据 PRD 文档继续生成原型图界面,尽量使用中文

不过我当时的描述不太明确,CodeBuddy 按字面理解给出了“草图级”原型,而我想要的是更高保真的页面。但这也提醒了我:

和大模型打交道,一定要说清楚具体需求,不要让它“自由发挥”。

于是我继续明确请求:

1
请你根据原型图生成界面,使用 React 框架,使用 TypeScript 语言,并使用 TailwindCSS 样式,生成可交互的高保真原型页面

CodeBuddy 开始写代码,但启动时报错了。不要紧,把报错信息截图发回去,它就会自动分析并修复。

CodeBuddy Debug

启动报错是常有的事,把错误一条条丢回去,它会持续修复,直到跑通。

修复完成后,终于见到成果了,多图预警:

登录页、注册页、首页、聊天页、设置页……CodeBuddy 已经帮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智能客服原型应用,而且界面居然能交互,按钮是可点的,太惊喜了!

多个页面展示
多个页面展示
多个页面展示
多个页面展示
多个页面展示
多个页面展示
多个页面展示

04|产研协同:接口文档 + 任务拆解 + 开发计划,一站式搞定

继续挑战一下 CodeBuddy 的“全栈能力”:

1
请你根据产品文档,生成接口文档 / 任务拆解清单,并生成开发计划

果不其然,CodeBuddy 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:

  • 接口文档涵盖接口名、请求方式、参数定义、返回格式、示例代码等;
  • 任务拆解明确标出各阶段工作;
  • 还附带了开发时间计划表。

接口文档预览

这体验,对于新手 PM 简直是如虎添翼。

05|体验总结:不止是 AI 工具,更像是个团队搭子

本次 CodeBuddy 的初步体验,让我真实感受到 AI 对产品与开发流程的深度渗透。从需求整理、原型搭建,到页面生成、接口设计和开发计划,它几乎完成了一个完整的“产设研”闭环。

当然,体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,比如:

  • 有时理解不到位需要补充描述;
  • 生成代码需要调试和报错反馈;
  • 界面设计还略有待优化。

但这并不影响 CodeBuddy 作为一个 “AI 全栈工程师” 的强大潜力。

📦 本次体验生成的所有文档和代码,我已经上传至腾讯 CNB 仓库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查看:

👉 DEMO 仓库地址
👉 CodeBuddy 官网
👉 内测申请

06|写在最后:AI 是工具,不是大脑

CodeBuddy 确实让我感受到效率的飞跃,但我仍想提醒一句:

AI 再强,也是工具,不是大脑。

我们依然需要判断力、理解力与创造力。不要轻易把思考交给 AI,它只是助你一臂之力,而不是代替你工作的大脑。

未来,AI 可能还会以更惊人的速度前进,产品经理、开发者、设计师,或许都将与 AI 深度共舞。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学会与它协作,而不是被它取代。

00| 笔者独白

过于依赖 AI ,不知道笔者的文笔是否已经失去了灵魂,每次都觉得自己写的没办法看了已经,总是让 AI 帮我润色,不过就这样吧,或者早晚有一天还是要把这些东西重新捡回来,自己思考,自己写作,自己表达。